以下是Ubuntu Kubernetes集群的性能调优关键点:
一、资源分配优化
- 合理设置Requests/Limits:为Pod配置精准的CPU/内存请求与限制,避免资源浪费或争抢,关键服务建议使用
Guaranteed(requests==limits)。
- 资源配额与自动伸缩:通过命名空间配额控制资源总量,结合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HPA)根据负载动态调整Pod副本数。
- 节点亲和性/反亲和性:将关键服务调度到高性能节点,避免不同类型服务相互干扰。
二、网络性能优化
- 选择高性能CNI插件:优先使用Calico或Cilium,支持高性能路由和网络策略,避免Flannel的性能损耗。
- 调整内核参数:优化
net.core.somaxconn(连接队列长度)、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SYN缓存)等参数,提升网络吞吐量。
- 启用IPVS模式:将
kube-proxy切换为IPVS模式,降低Service转发延迟。
- MTU与网络拓扑:根据网络环境调整MTU(通常1450-1500),避免分片;使用高性能网卡(如10GbE)并启用多队列。
三、存储性能优化
- 选择高性能存储插件:如Ceph、GlusterFS或本地SSD存储,满足高I/O需求。
- 优化存储卷配置:使用
PersistentVolume和PersistentVolumeClaim动态分配存储,避免单点瓶颈。
四、系统与组件调优
- 更新内核与组件:使用Ubuntu最新内核(如5.15+)和Kubernetes版本,获取性能改进和漏洞修复。
- 调整kubelet参数:增加
--max-pods(默认110)和并发处理能力,提升节点调度效率。
- 禁用Swap:彻底关闭Swap分区,避免内存交换导致性能抖动。
五、监控与持续优化
- 部署监控工具:使用Prometheus+Grafana监控集群资源使用率、网络延迟等指标,及时发现热点。
- 日志分析:通过ELK或Fluentd集中收集日志,定位性能异常。
- 定期调优验证:通过模拟负载测试(如
k6、Locust)验证调优效果,避免过度配置。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