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理系统垃圾文件
定期清理系统产生的临时文件、缓存及无用日志,可显著释放磁盘空间并减少I/O负载。常用命令包括:sudo apt-get clean
(清理APT缓存)、sudo apt autoremove
(卸载不再需要的软件包及依赖)、sudo journalctl --vacuum-size=100M
(限制系统日志大小为100MB)、sudo rm -rf /tmp/*
(清理/tmp目录下的临时文件)。也可使用BleachBit等图形化工具辅助清理。
2. 优化文件系统挂载选项
通过修改/etc/fstab
文件调整挂载参数,减少不必要的磁盘操作。关键选项包括:
noatime
:禁用文件访问时间更新,降低写I/O(适用于大多数场景);nodiratime
:禁用目录访问时间更新,进一步减少I/O;data=writeback
:加速写入操作(仅适用于EXT4等支持该选项的文件系统)。/etc/fstab
中修改对应挂载行,添加noatime,nodiratime
选项。3. 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
根据使用场景选择高性能文件系统:
mkfs.ext4 -I 512
)优化小文件存储;mkfs.xfs -l size=32m
增大日志大小);compress=lz4
)和子卷管理,适合需要数据冗余或多版本控制的场景。4. 调整内核参数优化I/O与内存
通过修改内核参数提升文件系统性能:
sysctl -w vm.swappiness=10
临时修改,/etc/sysctl.conf
永久生效;dirty_ratio
=20(脏页占内存上限)、dirty_background_ratio
=10(后台回写阈值),通过sysctl
命令修改;5. 使用缓存与缓冲区管理
合理利用内存缓存提升读写速度,同时避免内存耗尽:
sync
命令同步数据到磁盘,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释放页缓存、目录树及inode缓存(生产环境慎用,仅在内存紧张时操作);sysctl
调整vm.dirty_background_bytes
和vm.dirty_bytes
(替代比例参数),优化脏页刷新时机。6. 硬件升级与逻辑卷管理
lvcreate -i 2
),提高磁盘I/O并行能力;mdadm
创建RAID 0(条带化,提升读写速度)、RAID 1(镜像,提升冗余)或RAID 5(带校验的条带化,平衡速度与冗余),增强存储性能与可靠性。7. 监控与调优工具
使用工具定期监控文件系统性能,针对性调整:
df -hT
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du -sh *
分析目录占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