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上的Java垃圾回收机制基于JVM实现,核心是通过分代收集和多种垃圾回收器优化内存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核心原理
- 对象存活判断:采用可达性分析算法,从GC Roots(如栈变量、静态变量等)出发标记存活对象,避免循环引用问题。
- 分代收集:将堆内存划分为新生代(Eden区+Survivor区)和老年代,新生代用复制算法快速回收短期对象,老年代用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算法处理长期存活对象。
-
主要垃圾回收器
- Serial(串行):单线程回收,STW(暂停时间)长,适用于单核小内存场景(如客户端)。
- Parallel(并行):多线程回收,吞吐量高,适合多核CPU的后台计算场景。
- CMS(并发标记清除):以低延迟为目标,老年代并发回收,减少STW,适用于响应敏感型应用(如Web服务),但存在碎片问题。
- G1(垃圾优先):将堆划分为Region,优先回收垃圾多的区域,可预测停顿时间,适合大内存混合负载场景(JDK9+默认)。
- ZGC/Shenandoah:超低延迟(亚毫秒级),支持大堆内存,通过并发回收减少对应用线程的影响,适用于金融、大数据等场景。
-
调优关键点
- 堆内存配置:通过
-Xms
(初始堆)和-Xmx
(最大堆)设置合理内存大小,避免频繁GC。
- GC参数选择: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回收器(如
-XX:+UseG1GC
),调整新生代与老年代比例(-XX:NewRatio
)。
- 监控与分析:通过
-XX:PrintGCDetails
输出GC日志,结合工具(如VisualVM、MAT)分析内存泄漏或优化点。
相关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