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CentOS上Kubernetes集群的高可用性,需从控制平面、工作节点、网络及监控等方面综合配置,核心步骤如下:
- 多Master节点部署:使用
kubeadm工具部署至少3个Master节点,通过--control-plane-endpoint参数指定负载均衡器地址,实现控制平面的高可用。
- etcd集群高可用:部署奇数个(3/5个)etcd节点,采用Raft协议保证数据一致性,配置为跨可用区分布以提升容灾能力。
- 负载均衡配置:在Master节点前部署Nginx/HAProxy,通过虚拟IP(VIP)实现API Server的流量分发,并结合Keepalived实现故障自动切换。
- 工作节点高可用:使用Pod调度策略(如
topologySpreadConstraints)将Pod均匀分布到不同节点,结合Cluster Autoscaler实现动态扩缩容。
- 网络与存储:选择Calico等可靠CNI插件保障Pod通信,使用NFS/Ceph等持久化存储确保数据不丢失。
- 监控与容灾:部署Prometheus+Grafana监控集群状态,配置定期备份etcd数据,并制定灾难恢复计划。
- 安全与优化:关闭防火墙和SELinux(或放行必要端口),配置TLS加密通信,优化内核参数(如
net.bridge.bridge-nf-call-iptables)。
通过以上步骤,可构建高可用的CentOS K8s集群,确保单点故障时集群仍能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