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Ubuntu下MongoDB性能调优的主要方法:
硬件与系统优化
- 增加内存:确保服务器有足够内存,建议将WiredTiger缓存设为可用内存的50%-80%。
- 使用SSD:替换传统HDD以降低I/O延迟。
- 关闭非必要服务:如防火墙、SELinux,减少系统负载。
MongoDB配置优化
- 调整缓存大小:在
/etc/mongod.conf
中设置storage.wiredTiger.engineConfig.cacheSizeGB
。
- 优化网络参数:调整
net.maxIncomingConnections
和net.maxOutgoingConnections
以适应高并发。
- 开启操作分析:通过
operationProfiling
监控慢查询。
索引优化
- 创建合适索引:为高频查询字段创建单字段或复合索引,避免过度索引。
- 使用覆盖索引:设计索引包含查询所需字段,减少磁盘访问。
- 定期维护索引:通过
reIndex()
重建索引,删除冗余索引。
查询优化
- 优化查询语句:使用
explain()
分析查询计划,避免全表扫描。
- 分页与投影:用
skip()
/limit()
分页,通过投影仅返回必要字段。
- 利用聚合管道:对复杂数据处理使用聚合框架。
分片与集群优化
- 分片集群:对大数据集启用分片,分散读写压力。
- 副本集配置:通过副本集提升数据可用性和读取性能。
监控与维护
- 使用监控工具:通过
mongostat
/mongotop
或Prometheus+Grafana实时监控性能。
- 定期备份:使用
mongodump
/mongorestore
定期备份数据。
- 升级版本:及时更新到最新稳定版,获取性能优化和新功能。
其他优化
- 调整文件系统预读:设置
readahead
为32(适用于随机访问场景)。
- 限制内存使用:通过cgroups或容器限制MongoDB内存占用,避免影响系统其他服务。
注意:优化前需在测试环境验证效果,优先解决慢查询和资源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