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ntOS上实现HBase高可用性,需围绕集群配置、故障转移和监控等核心要点,以下是关键步骤和要点:
-
基础环境准备
- 安装JDK 1.8+、Hadoop(需配置HDFS高可用)、ZooKeeper集群(3节点以上,用于协调元数据)。
- 确保所有节点网络互通,配置主机名解析和SSH免密登录。
-
HBase核心配置
- 多Master节点:在
hbase-site.xml
中配置多个Master地址(hbase.master
参数),并通过backup-masters
文件指定备用Master。
- ZooKeeper集成:设置
hbase.zookeeper.quorum
为ZooKeeper集群地址,禁用HBase内置ZooKeeper(hbase.manages.zk=false
)。
- RegionServer配置:在
regionservers
文件中列出所有RegionServer节点。
-
高可用功能实现
- 自动故障转移:启用HBase Master自动故障转移机制,通过配置
hbase.master.loadbalancer.class
和hbase.master.recoveryscope
参数实现。
- 数据冗余:依赖HDFS多副本机制(默认3副本)保障数据可靠性。
- 资源隔离:生产环境中建议将Master与RegionServer部署在不同节点,避免资源竞争。
-
集群部署与验证
- 启动顺序:先启动ZooKeeper和HDFS,再启动HBase(主备Master和RegionServer)。
- 验证方式:通过HBase Web UI(端口16010)查看集群状态,手动停止主Master观察备用节点接管情况。
-
监控与维护
- 使用ZooKeeper监控工具(如ZooKeeper自带的
zkCli.sh
)检查节点状态。
- 部署Prometheus+Grafana监控集群性能,设置告警规则(如Master故障、节点失联)。
注意事项:
- 避免单点故障,确保ZooKeeper、HDFS和HBase的各个组件均有冗余部署。
- 定期备份HBase元数据和数据,可通过HBase快照或HDFS复制功能实现。
- 根据集群规模调整JVM参数(如
hbase.regionserver.handler.count
)以优化性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