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未被官方“弃用”,但部分用户可能因以下原因产生“被弃用”的误解
Ubuntu采用“每半年发布一个新版本+长期支持(LTS)版本每五年更新”的策略。非LTS版本(如23.10)的支持期为9个月,到期后不再提供安全更新和错误修复;即使是LTS版本(如20.04 LTS),也会在5年后结束免费支持(2025年4月结束)。若用户未及时升级到受支持的版本(如22.04 LTS、24.04 LTS),系统将失去官方安全保障,可能被误认为“被弃用”。
部分用户在从旧版本(如22.04 LTS)升级到新版本(如24.04 LTS)时,遇到兼容性问题(如Thunderbird snap包冲突、libglib-transitional包错误),导致系统崩溃、界面卡顿或功能受限。这些问题会让用户误以为Ubuntu“被弃用”,但实际上是升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可通过官方文档或社区解决。
Ubuntu近年来大力推广Snap包(一种自包含的软件打包格式),但部分用户对其“自动更新”“占用磁盘空间大”“启动速度慢”等问题不满,认为Snap影响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这种争议可能让用户产生“Ubuntu被弃用”的误解,但实际上Snap仍是Ubuntu官方推荐的软件管理方式之一。
开源操作系统市场竞争加剧,Fedora(前沿技术)、Debian(稳定基础)等发行版吸引了部分追求新技术或特定功能的用户。例如,Fedora更新更快,适合开发人员;Debian更稳定,适合服务器环境。这些选择可能让用户觉得Ubuntu“热度下降”,但并未被官方弃用。
网络上的未经证实信息(如“Ubuntu被某大公司放弃”)可能误导用户。实际上,Ubuntu仍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和企业环境,其社区和开发仍在持续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