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SSD替代HDD:SSD的随机读写速度远高于传统HDD,能显著降低存储I/O延迟,尤其适合数据库、虚拟机等I/O密集型应用。将系统盘或关键业务数据迁移至SSD,可大幅提升存储访问效率。
2. 配置RAID阵列:通过RAID 0(条带化,提升读写速度)、RAID 1(镜像,提升冗余)、RAID 10(兼顾速度与冗余)等配置,平衡存储性能与可靠性。例如,RAID 0可将多个磁盘的读写带宽合并,适合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
3. 优化文件系统:选择适合业务需求的文件系统(如ext4、XFS),并进行针对性调优。例如,XFS支持更大的文件系统和文件大小,且在高并发场景下表现更优;ext4则适合对兼容性要求高的环境。可通过tune2fs(ext4)、xfs_admin(XFS)等工具调整文件系统参数。
1. 调整vm.swappiness参数:该参数控制内核使用交换空间(Swap)的倾向,默认值为60(较高)。降低其值(如10~30)可减少系统向Swap写入数据的频率,避免因内存不足导致的频繁磁盘交换,提升存储IO效率。修改方法:sysctl vm.swappiness=10,并添加到/etc/sysctl.conf永久生效。
2. 调整vm.vfs_cache_pressure参数:该参数控制内核回收inode和dentry缓存的倾向,默认值为100(较高)。降低其值(如50)可减少内核对缓存的回收,保留更多常用文件的元数据在内存中,减少重复的磁盘访问。修改方法:sysctl vm.vfs_cache_pressure=50,并添加到/etc/sysctl.conf永久生效。
1. 优化TCP网络参数:调整net.ipv4.tcp_tw_reuse(允许重用TIME-WAIT状态的连接,减少连接建立时的上下文切换)、net.ipv4.tcp_fin_timeout(缩短TIME-WAIT状态的超时时间,默认60秒,可调整为30秒)等参数,降低网络相关的上下文切换次数。修改方法:将这些参数添加到/etc/sysctl.conf并执行sysctl -p生效。
2. 增加文件描述符限制:默认的文件描述符限制(如1024)可能成为瓶颈,尤其是对于高并发的网络服务(如Nginx、MySQL)。通过ulimit -n 65535临时设置,或在/etc/security/limits.conf中永久添加* soft nofile 65535; * hard nofile 65535,提升系统处理并发连接的能力,减少因文件描述符不足导致的上下文切换。
1. 使用缓存系统:引入Redis、Memcached等内存缓存系统,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如数据库查询结果、静态文件)存储在内存中,减少对存储设备的直接访问次数。例如,Web应用可将图片、CSS等静态资源缓存在Redis中,降低Nginx对磁盘的读取压力。
2. 优化数据库查询:通过添加索引、优化SQL语句(如避免SELECT *、使用JOIN代替子查询)、定期分析表(ANALYZE TABLE)等方式,提升数据库查询效率,减少慢查询导致的存储IO瓶颈。例如,为经常用于查询条件的字段添加索引,可大幅缩短查询时间。
1. 监控存储性能:使用iostat(查看磁盘IO利用率、吞吐量、等待时间)、vmstat(查看系统整体IO情况)、iotop(查看进程级IO消耗)等工具,实时监控存储设备的性能指标。例如,通过iostat -x 1可查看磁盘的%util(利用率),若超过70%则说明存储可能存在瓶颈。
2. 定期清理与维护:定期清理无用的日志文件(如/var/log下的旧日志)、临时文件(如/tmp)、缓存文件(如/var/cache),释放存储空间。同时,可使用fstrim命令(针对SSD)整理存储碎片,提升SSD的写入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