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ntOS上优化 FileZilla 性能
一 客户端设置优化
- 提升并发传输:在 FileZilla 客户端的设置中将同时进行的任务数从默认2提高到5–10(视CPU与磁盘而定),可显著提升多文件批量传输的总吞吐。
- 启用断点续传:对大文件或不稳定网络,开启断点续传以避免中断后重传整个文件。
- 选择正确传输模式:根据网络环境在主动模式与被动模式间选择;出现“读取目录列表失败/20秒无活动”等,多为数据通道未能建立,优先检查被动模式配置与防火墙策略。
- 协议选择:优先使用SFTP(基于SSH)或FTPS(FTP over SSL/TLS)以获得加密与更好的穿越防火墙能力;若两端均支持,可启用MODE Z实时压缩(对文本/未压缩文件更有利,已压缩文件收益有限)。
二 服务器端优化 FileZilla Server(若使用)
- 提高并发能力:在 FileZilla Server 的全局或用户设置中,适度提升最大同时连接数与每用户/每组的并发传输数,避免成为吞吐瓶颈。
- 被动模式端口范围:在“Passive mode settings”中设置自定义端口范围(如50000–51000),并在防火墙/云安全组放行该范围,避免数据通道被拦截。
- 公网出口IP:服务器位于NAT/内网时,在被动设置中填写服务器公网IP或启用“从外部服务获取IP”,防止客户端拿到不可路由的内网地址。
- 加密与认证:启用TLS/SSL(FTPS),设置强密码与登录失败次数限制,并精细化用户权限/目录访问,在安全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带来的性能损耗。
- 传输压缩:启用MODE Z并合理设置压缩级别,对可压缩数据有效降低传输字节数。
- 速度限制:如无特殊需求,保持不限速;若需与其他业务共存,使用时段限速规则平滑带宽占用。
三 协议与传输工具选择
- 大文件/跨公网传输:优先考虑SFTP(基于SSH),在多数网络下具备更好的穿透性与稳定性;命令行工具SCP与RSYNC(增量)在批量/大文件场景常比图形客户端更高效。
- 已压缩文件:对图片/视频/压缩包等,MODE Z 收益有限,可关闭压缩以减少CPU占用。
- 传输稳定性:出现LIST 失败/425 Can’t open data connection等,多为被动模式或防火墙问题,按“服务器被动端口范围+防火墙放行+公网IP配置”逐项排查。
四 系统与网络优化
- TCP/IP 与内核参数:在**/etc/sysctl.conf中适度增大TCP 窗口大小**、接收/发送缓冲区与网络队列长度,提升高带宽/高延迟链路的吞吐;变更后执行sysctl -p生效。
- 监控与压测:使用iftop/nload观察实时带宽与波动,用iperf/Netperf做基线测试,验证优化前后吞吐与稳定性变化。
五 快速检查清单
- 客户端:并发任务数5–10;启用断点续传;按需选择SFTP/FTPS/MODE Z;被动/主动模式与服务器匹配。
- 服务器:已设置被动端口范围并放行;填写公网IP;开启TLS并限制失败登录;并发连接与传输数合理;必要时启用MODE Z;未限速或为关键业务设置时段限速。
- 系统网络:已优化TCP 窗口/缓冲区;完成带宽与稳定性基线测试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