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racle Linux环境下保障数据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配置和管理。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安全措施和最佳实践:
操作系统层面
- 关闭防火墙:关闭
firewalld
防火墙,以减少潜在的攻击面。
- 修改系统标识:修改
/etc/redhat-release
文件以反映正确的操作系统版本,并修改内核参数以增强系统安全性。
- 用户和权限管理:创建特定的用户组,如
oinstall
和 dba
,并为 oracle
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修改用户环境变量和 /etc/security/limits.conf
文件以设置用户权限。
- 数据字典保护:启用数据字典保护,仅允许
SYSDBA
用户访问数据字典基础表。
- 限制DBA组中的用户数量:使用
userdel
命令删除多余的DBA组中的操作系统用户,仅保留一个Oracle安装用户。
- 设置数据库口令复杂度:修改相关profile,设置密码复杂度,例如长度至少6位,并包括数字、小写字母、大写字母和特殊符号中至少2类。
- 启用数据库审计:启用数据库审计功能,记录对数据库的所有访问。
- 配置可信IP地址访问控制:编辑
$ORACLE_HOME/network/admin/sqlnet.ora
文件,添加或修改配置以限制访问。
- 网络传输数据加密:使用Oracle提供的高级安全选件来加密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或中间件与数据库之间的网络传输数据。
- 定期备份和恢复:定期备份数据库,并测试恢复过程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更新和补丁管理:及时安装最新的数据库补丁和安全更新,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数据库层面
- 透明数据加密(TDE):对表空间、列级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敏感信息。
- 列级加密:在创建表时指定某些列为加密列,或对已存在的表添加加密列。
- 使用DBMS_CRYPTO包:提供丰富的加密和解密功能,支持多种加密算法。
网络防护
- SSH远程连接:使用SSH协议进行远程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禁用密码登录,使用SSH密钥对进行身份验证。
- 网络隔离和访问控制:限制网络访问,只允许来自受信任的IP地址和子网的连接。
安全审计和监控
- 启用审计功能:使用
ALTER SYSTEM SET audit_trail='DB or OS'
启用审计跟踪并记录到数据库中。
- 细粒度审计(FGA):实施细粒度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操作。
- 监控和日志记录:定期监控系统日志和安全日志,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
应急响应计划
- 准备一个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采取行动。
通过实施上述安全措施和最佳实践,可以显著提高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和各种网络威胁。安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安全策略以应对新的威胁和合规要求。[1,2,3,4,6,8,9,10,11,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