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ntOS中优化WebLogic服务器的性能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涉及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Web服务器配置以及应用代码的优化。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优化策略:
硬件优化
- 增加RAM:根据服务器的使用情况和预算,增加RAM可以显著提高服务器的性能。
- 使用SSD硬盘:SSD硬盘相比于传统的机械硬盘,具有更快的磁盘I/O速度和更高的稳定性。
- 选择高性能网络设备:使用支持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网络接口卡,如10GbE或更高。
操作系统优化
- 调整内核参数:
- 降低
vm.swappiness
以减少交换空间的使用。
- 调整脏页刷写的阈值。
- 增加最大进程ID的数量。
- 增加连接队列长度。
- 增加文件句柄数量。
- 增加共享内存大小。
- 降低TCP连接的
TIME_WAIT
时间。
- 减少TCP Keepalive时间。
- 增加TCP SYN队列的长度。
- 增加
TIME_WAIT
套接字的数量。
- 启用
TIME_WAIT
套接字重用。
- 增加本地端口范围。
- 启用TCP窗口缩放。
- 调整TCP接收和发送缓冲区大小。
- 禁用TCP连接状态的保存。
- 选择适当的TCP拥塞控制算法,如BBR。
-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进程:减少资源占用和系统开销。
- 更新操作系统:及时安装最新的操作系统补丁和安全更新。
WebLogic特定调优
- 内存配置:通过调整
-Xms
和 -Xmx
参数配置初始堆大小和最大堆大小。建议将 -Xms
和 -Xmx
设置为相同的值,以确保内存分配的一致性和减少垃圾回收的频率。
- 线程池配置:调整最小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以适应应用程序的负载。
- 连接池配置:调整数据库连接池的初始容量和最大容量。
- 缓存配置:启用缓存以提高应用程序性能。
- 日志配置:调整日志级别和日志文件大小。
- 监控与日志分析:
- 使用WebLogic管理控制台通过WLST脚本收集和分析性能数据。
- 使用JMX技术使用JConsole或其他JMX客户端工具连接到WebLogic服务器,监控和管理性能。
- 使用第三方监控工具如OEMC等进行更丰富的性能监控。
其他优化建议
- 减少日志操作:关闭Log4j或减少
System.out.println
语句的使用,以避免频繁的标准输出或日志操作对性能的影响。
- 选择合适的JVM: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选择最合适的JVM,例如基于x86系列的32位操作系统,推荐使用Bea JRockit JVM以获得最佳的执行性能。
- 数据源性能优化:连接池参数配置,如设置合理的初始容量、最大容量和容量增长值,以及高级参数配置,如重试创建的频率、登录延迟和非活动连接超时等。
- 应用性能优化:对于部署的应用,可以配置Servlet重新加载检查时间、单线程Servlet缓冲池大小和JSP页检查时间等参数,以提高应用性能。
- TCP连接数调整:通过调整WebLogic下的TCP连接数,增加 “Accept Backlog” 选项的值,可以避免因连接数满而导致的连接错误。
- 本地I/O库的使用:尽量开启本地I/O库,以提高套接字复用器的效率。
- 调优执行队列线程:理想的执行队列线程数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CPU性能、体系架构、I/O等。通过监控执行队列的吞吐量和队列中的等待请求数来确定理想的线程数。
- 调优TCP连接缓存数:接受缓存数(Accept Backlog)参数规定了服务器向操作系统请求的队列大小。当系统负荷重时,这个值可能需要提高以防止连接拒绝错误的发生。
请注意,在进行任何重大更改之前,建议先在测试环境中验证其效果,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受影响。此外,调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