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管理多个硬盘分区的核心流程与实用技巧
在管理多硬盘前,需先确认系统是否识别到新硬盘。常用命令:
lsblk:以树形结构列出所有块设备(包括未挂载的硬盘),显示设备名(如/dev/sdb)、大小、挂载点等信息,快速识别新增硬盘。fdisk -l:详细列出所有磁盘的分区表信息(需root权限),可查看硬盘的容量、分区类型(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等。使用分区工具将新硬盘划分为逻辑分区,常见工具及操作:
fdisk(适合MBR分区表):
运行sudo fdisk /dev/sdX(sdX为目标硬盘,如/dev/sdb),进入交互界面:
n创建新分区,选择p(主分区)或e(扩展分区),设置分区号(1-4,主分区最多4个)、起始/结束扇区(可直接按回车接受默认值,使用全部空间);w保存分区表并退出(若修改了MBR,需重启或运行partprobe让内核识别新分区)。parted(支持GPT分区表,适合大容量硬盘):
运行sudo parted /dev/sdX,进入交互界面:
mklabel gpt将分区表转换为GPT(若硬盘容量>2TB,必须使用GPT);mkpart primary ext4 0% 100%创建主分区(类型为primary,文件系统类型为ext4,占用全部空间);quit退出。图形化工具(适合新手):
安装gparted(sudo apt install gparted),启动后选择目标硬盘,通过拖拽、点击按钮完成分区创建,直观易操作。
分区后需格式化为具体文件系统(如ext4、xfs),才能被Linux识别:
运行sudo mkfs.ext4 /dev/sdXY(sdXY为分区名,如/dev/sdb1),其中ext4为文件系统类型(也可选xfs,适合大容量、高并发场景)。格式化会清除分区数据,请提前备份。
将格式化后的分区挂载到指定目录,实现数据访问:
sudo mount /dev/sdXY /mnt/mydisk(/mnt/mydisk为挂载点,可自定义),挂载后立即生效,重启后失效。/etc/fstab文件(sudo nano /etc/fstab),在末尾添加一行:/dev/sdXY /mnt/mydisk ext4 defaults 0 2defaults表示默认权限)、dump备份标志(0表示不备份)、fsck检查顺序(2表示启动时检查)。LVM将多个物理硬盘的空间组合成逻辑卷,支持动态调整大小、快照等功能。核心步骤:
sudo pvcreate /dev/sdX(将硬盘初始化为PV);sudo vgcreate myvg /dev/sdX /dev/sdY(将多个PV组合成VG,名为myvg);sudo lvcreate -L 50G -n mylv myvg(从VG中划分50G空间,创建名为mylv的LV);sudo mkfs.ext4 /dev/myvg/mylv,然后挂载到指定目录。通过mdadm工具创建RAID阵列,常见级别:
/dev/sdb、/dev/sdc):sudo mdadm --create /dev/md0 --level=1 --raid-devices=2 /dev/sdb /dev/sdcdf -h(显示文件系统总大小、已用空间、挂载点)、du -sh /path/to/dir(显示指定目录的大小)。sudo fsck /dev/sdXY(-y参数自动修复错误),避免数据损坏。smartctl(sudo apt install smartmontools)工具,运行sudo smartctl -a /dev/sdX查看硬盘SMART信息,提前预警故障。通过以上步骤,可高效管理Linux系统中的多个硬盘分区,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存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