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限与访问控制漏洞
权限与访问控制是Linux系统安全的核心防线,不当配置或设计缺陷易导致未授权访问或权限提升。常见子类包括:
NOPASSWD
指令无需密码执行任意命令(如user1 ALL=(ALL) NOPASSWD: ALL
),或过度授权(如允许用户以root身份运行高危命令)。此类配置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直接获取root权限。find / -perm -4000 -type f 2>/dev/null
)并移除或替换,可降低风险。/etc/passwd
、/etc/shadow
、/etc/sudoers
)权限设置过宽(如/etc/shadow
权限为644而非600),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或被篡改。定期审计关键文件权限(如ls -la /etc/passwd /etc/shadow
)是防范此类漏洞的重要措施。二、网络服务与协议漏洞
Linux系统运行的网络服务(如SSH、Web服务器)及支持的协议(如DNS、TLS)是攻击者的主要入口。常见漏洞包括:
PermitRootLogin yes
)。攻击者可通过暴力破解(如使用Hydra工具)或配置漏洞获取远程访问权限。加固措施包括修改默认端口、禁用密码认证、启用公钥认证(PubkeyAuthentication yes
)。CVE-2021-41773
,允许读取系统文件)。此类漏洞需通过更新服务版本、限制请求路径(如server_tokens off;
隐藏版本信息)等方式修复。CVE-2014-0160
,泄露服务器内存中的敏感信息)、Weak MAC Algorithms(OpenSSH弱加密算法,如MD5,易受中间人攻击)。修复需升级OpenSSL至最新版本(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install openssl
)、禁用弱算法(如修改/etc/ssh/sshd_config
中的MACs
参数)。三、内核与系统级漏洞
内核是Linux系统的底层核心,其漏洞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常见类型包括:
CVE-2016-5195
,利用Copy-On-Write机制的竞态条件,本地用户提权至root)、CVE-2025-32463(Sudo chroot功能与NSS机制交互漏洞,允许低权限用户获取root权限,CVSS评分9.3)。修复需升级内核至安全版本(如Ubuntu升级至linux-image-generic
最新版)。if (tsk->exit_state)return;
提前检查退出状态)。CVE-2016-5195
)或访问空指针,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被攻击者控制。此类漏洞需通过内核更新修复。四、应用层漏洞
Linux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如Shell、数据库、日志框架)漏洞也会威胁系统安全,常见包括:
CVE-2014-6271
,Bash环境变量注入漏洞,允许远程执行任意命令)。修复需升级Bash至最新版本(sudo apt install --only-upgrade bash
)。CVE-2021-23222
,导致远程代码执行)。防范需使用参数化查询(Prepared Statements)、限制数据库用户权限。CVE-2021-44228
,通过JNDI注入执行任意代码)。修复需升级Log4j至2.17.1及以上版本(mvn org.apache.maven.plugins:maven-dependency-plugin:2.10:purge-local-repository
清理依赖)。五、新型与针对性漏洞
随着技术发展,新型漏洞不断出现,如2025年公开的CVE-2025-6018/CVE-2025-6019(Linux netfilter子系统与内核内存管理漏洞)。其中,CVE-2025-6018针对SUSE 15及SLES 15,默认配置下允许远程用户通过SSH绕过polkit权限控制获取root;CVE-2025-6019为跨发行版本地提权漏洞(影响Ubuntu、Debian、Fedora等),利用libblockdev
库挂载文件系统时的越界访问,结合CVE-2025-6018可实现远程提权。修复需更新到安全版本(如SUSE升级至SLES 15 SP5)、限制普通用户网络配置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