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储类型选择
根据应用性能需求选择存储介质。对于需要高IOPS、低延迟的OLTP应用(如在线交易系统),优先选用SSD(固态硬盘);对于成本敏感、写入频率低的归档数据或OLAP场景(如数据分析),可使用HDD(机械硬盘)降低成本。若需兼顾性能与容量,可采用SSD+HDD的混合架构(如热数据存SSD、冷数据存HDD)。
二、存储架构设计
- 分区与扩容:使用LVM(逻辑卷管理)或RAID技术实现磁盘空间的动态扩容,避免物理磁盘空间不足导致的停机。例如,通过LVM的
lvextend命令可在线扩展逻辑卷,无需中断数据库服务。
- RAID配置:根据冗余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RAID级别:
- RAID 10:兼具高性能(条带化)和高冗余(镜像),适合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核心业务系统;
- RAID 5:提供数据冗余(奇偶校验)和较好的读性能,适合读多写少的场景;
- RAID 1:镜像磁盘,冗余度高但空间利用率低,适合关键日志或配置文件的存储。
三、文件系统优化
- 文件系统选择:优先使用XFS文件系统(CentOS默认支持),其支持大文件(超过16TB)、高并发读写和快速恢复,完美匹配Informix的大数据量存储需求。
- 挂载参数调整:在
/etc/fstab中为Informix数据目录添加noatime选项(禁用访问时间更新),减少不必要的磁盘写操作;若使用LVM,可添加discard选项支持TRIM命令,延长SSD寿命。
四、缓存与I/O优化
- 操作系统缓存:调整内核参数优化缓存性能,例如在
/etc/sysctl.conf中增加vm.dirty_ratio(脏页比例,建议设置为10-20)、vm.dirty_background_ratio(后台刷脏页比例,建议设置为5-10),平衡内存使用与磁盘I/O负载。
- 磁盘I/O调度器:根据工作负载选择合适的调度器:
- Deadline:适用于大多数数据库场景,保证I/O请求的响应时间;
- NOOP:适用于SSD(无寻道时间),减少调度开销;
- 修改路径:
/sys/block/{device}/queue/scheduler(如sda对应的调度器文件为/sys/block/sda/queue/scheduler)。
- Informix缓存设置:合理配置Informix的缓冲池(BUFFERPOOL)、锁缓存(LOCKS)和日志缓冲区(LOGBUFF),提高数据命中率。例如,通过
onconfig文件调整BUFFERPOOL的大小(建议设置为物理内存的50%-70%,根据实际负载优化)。
五、数据冗余与备份
- 冗余策略:采用RAID技术实现数据冗余(如RAID 10、RAID 5),避免单盘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对于关键业务,可部署共享存储(如SAN)配合Informix高可用性功能(如SDHA/Shared Disk High Availability、SAHA/Shared Anywhere High Availability),实现故障自动切换。
- 备份策略:制定定期备份计划,包括全备份(每周一次)、增量备份(每天一次)和差异备份(每4小时一次);备份数据存储在异机或云存储中,确保灾难恢复能力。使用Informix的
onbar工具实现高效备份与恢复。
六、监控与维护
- 性能监控:使用Informix自带的监控工具(如
onstat、oncheck)定期检查存储性能指标(如I/O等待时间、缓冲池命中率、磁盘利用率);结合系统工具(如iostat、vmstat)监控整体磁盘状态,及时发现瓶颈。
- 定期维护:定期执行磁盘碎片整理(针对HDD)、日志文件清理(使用
logrotate管理Informix日志)、YUM缓存清理(yum clean all)等操作,保持系统性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