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围绕“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五个方面,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展现,综合反映2020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互联网激发磅礴力量,助力抗疫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党委书记、副主任吴铁男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为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副主任张晓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从八个方面总结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亮点:
一是“网”汇力量,“新业态”助抗疫稳大局。上半年,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应用服务在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稳住民生基本所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20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
二是“网”罗科技,“新基建”注活力扩增量。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进度,多个重要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6600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已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工业互联网领域已培育形成超过500个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20年7月,我国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4.42亿,IPv6活跃用户数达3.62亿,排名前100位的商用网站及应用已经全部支持IPv6访问。
三是“网”促发展,“新经济”扩内需助转型。截至2020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短视频及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较3月增长均超过5%,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达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带动农产品上行提供了积极助力。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7.49亿,占网民整体的79.7%,市场连续七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网”有温度,“新惠民”利普惠助脱贫。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40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67.0%,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24.1%,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网络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网民所了解和参与。
五是“网”来文化,“新传播”讲故事树新风。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占网民整体的77.1%,网络新闻借助社交、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助力抗疫宣传报道。
六是“网”知天下,“新工具”零距离看世界。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较2020年3月增长4.8%,占网民整体的85.7%,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惠民作用,拓展了更多“+支付”的应用场景;即时通信成为疫情期间发展最快的应用之一,用户规模达9.31亿,较2020年3月增长3466万。
七是“网”填需求,“新服务”保运力补供给。受疫情影响,线上化渠道为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窗口。网上外卖、在线教育、网约车、在线医疗等数字服务蓬勃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4.09亿、3.81亿、3.40亿和2.76亿,占网民整体的比例分别为43.5%、40.5%、36.2%和29.4%,在满足网民需求的同时也为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八是“网”谈治理,“新治理”推立法谋创新。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2.2%。上半年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逐步推动数字治理有法可依;围绕政府、平台、社会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线政务服务日趋成熟,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凸显。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不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认为,《报告》数据充分体现了上半年在疫情的淬炼下,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凸显。截至2020年6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1.26亿人,总计访问人数10.02亿人,总浏览量58.91亿次。“横到边、纵到底”的“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层级清晰”五级网上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网格化治理推陈出新,多个省市的城乡社区都通过社区微信群、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积极开展防疫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大创新。三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力助推疫情后复工复产,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陆续推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和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就业服务等15个服务专题,同时建设“防疫健康信息码”,汇聚并支撑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服务6亿人次,成为此次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的重要创新。
我国网民安全体验持续提升,网络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表示,2020年上半年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针对各类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持续打击下,我国网络安全环境呈现出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在政策制定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推动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持续完善。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大力推进国家顶级域名解析节点部署,先后引入F、I、L、J、K根镜像服务器,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更加完备。三是在用户安全方面,《报告》数据显示网民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日趋改善,未遭遇任何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占比连续五年保持提升。四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现有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已经从基础网络安全领域延伸到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控制、5G等不同应用场景,实现了对于基础设备、基础技术、安全系统、安全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全面覆盖。
“新基建”背景下,数字经济新业态助力提升中国经济“韧性”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经济被迫拉伸了“韧带”,在供应链、企业管理和商业活动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升中国经济“韧带”的韧性,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一是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底层基础。借助数字技术,大规模匹配算法和高速网络传输到云端,信息的传输更快、能量的耗散更少,推动数字经济成为“低熵经济”。二是网络购物等数字消费为推动经济内循环提供了新动力。上半年,网络零售的规模已经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对消费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此次《报告》数据显示,生鲜电商、农产品电商、跨境电商、二手电商等电商新模式也保持较快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57亿、2.48亿、1.38亿和6143万,在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消费回流和促进闲置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以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数字服务正在形成新的服务业态。从《报告》中可以发现,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的用户规模分别达3.81亿、2.76亿和1.99亿,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应用,在推动服务业创新的同时不断增强经济的韧性。
网络扶贫成效显著,要对标乡村振兴建立长效机制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此次《报告》用多个维度数据记录了我国在网络扶贫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非常难得。一是农村实现网络覆盖,城乡差异显著缩小。《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20年3月提升6.1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6.3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的时代正在到来。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至98%。三是网络扶贫成效得到广大网民认可。截至2020年6月,认可互联网在“为贫困群众提供帮助”“通过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工作和医疗教育机会”的网民比例较2020年3月均有所提升。汪向东还表示,网络扶贫要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对标乡村振兴,建立长效机制,需要通过网络消费扶贫实现从助力限期脱贫到助力稳定脱贫,从扶助绝对贫困到扶助相对贫困,从“输血”到“造血”,从助力扶贫到振兴产业的转变。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