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
导语:
几年前,当博云启动自研容器网络研发的时候,除了技术选型的考虑,我们对于先做 Underlay 还是 Overlay 网络也有过深度的 讨论 。当时的开源社区以及主流容器厂商,多数还是以 Overlay 网络方案为主,但在我们对众多客户真正需求的深入了解之后,发现部分客户对容器内外网络直通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思虑再三,我们决定还是先做 Underlay 网络(后来又做了Overlay)。随着行业与公司自身的发展,我们建设实施的项目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对容器网络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从而观点也越来越清晰:
内外直通的Underlay网络才是容器网络的正确打开方式。
01
从需求出发,考虑容器网络方案
如上图所示,这是目前企业微服务容器化部署的典型场景,也是驱动我们做 Underlay网络的直接原因:
服务部署在Kubernetes集群内部(如图:服务1、服务2);
数据库、注册中心、Redis、MQ等组件部署在集群之外;
部分服务也可能部署在集群之外, 比如容器平台试用阶段(如图:服务3)
这些服务和组件,需要能直接互联互通。
如若需要满足以上需求,最简单有效的方案就是直接把 Kubernetes 内外网络打通,也就是采用 Underlay 网络模式。
当然,如上需求也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比如,细化分析服务和组件间的流量,采用ingress、egress,包括改写应用代码等方式,在特定情况下,这也是可以用的。然而,一方面,这些都是特定场景下的特定解决方案,缺乏一定的通用性;另一方面,容易出现配置复杂、引入额外风险、出错难以定位等问题。远远没有通过Underlay网络直接将内外网打通这么简单有效。
还有另外的办法就是将所有服务和组件都放入Kubernetes集群内部,但是这种方案仍是针对特定场景的非通用方案,很难保证企业所有的应用都在一个Kubernetes集群里。
同样,对于容器内外网络直接互联互通的需求场景还有:
特定用途的Kubernetes集群对外提供服务。比如专门用作提供PaaS中间件服务的Kubernetes集群、专门用作CI/CD服务的Kubernetes集群、专门用作提供大数据服务的Kubernetes集群等;
跨多集群的服务/组件互联互通;
为了在试点阶段降低风险,部分服务跑在集群内、部分服务跑在集群外 等场景。
02
与虚拟机对比,从容器本质考虑容器网络方案
在容器的应用实践过程中,除了应用场景,我们也从底层基础设施的角度对容器进行了持续的思考。
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容器: 容器和虚拟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是上层应用的承载基础设施。
因此,从底层角度看,对容器网络的需求跟虚拟机是一致的。那么,虚拟机网络的落地模式是怎样的呢?
如上图右侧部分所示,IaaS层的落地网络方案可以认为是有行业标准的,不管是基于VMware 还是 OpenStack,基本都是采用OVS(或类似OVS)的二层 Underlay 网络方案。
因此,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往上看,容器网络采用跟 IaaS 类似的方案,即将虚拟机和容器放到同一个网络层面上,是最合理的选择。
PS:在公有云上,虚拟机都在VPC里,因此目前公有云的容器网络方案,也是主要采用将容器和虚拟机放到同一个VPC中,可以直接互联互通的方案。这也是对上述判断的典型证明。
同时,对于部分客户反馈的 Unberlay 网络占用 IP 地址过多的问题,从虚拟机和容器的对比角度,也可以获得合理的解释:如果使用虚拟机部署,占用 IP 地址数量与容器 Underlay 网络是一样的。IP 地址的数量是由应用数量决定的,使用容器并没有引入多余 IP 地址占用。另外,Ipv6已经开始规模落地,在Ipv6时代,IP 地址数量将不会是问题。
03
技术方案选型
容器典型的开源 Unberlay 网络选型方案有 Calico 和 MACVLAN,这两个方案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Calico :需要在数据中心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打开 BGP 路由协议,而 BGP 是广域网的路由协议,一般在数据中心内部不会启动,低端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对齐的支持情况也有风险。
MACVLAN: 几年前有部分客户采用此容器网络方案,MACVLAN最大的问题就是社区活跃度已经很低,一些问题长期没有在社区中解决。同时,面向未来的扩展性也比较差。
以上也是博云基于 OVS 自研 Underlay(也支持Overlay)网络的原因。
04
总结
在容器网络方案中,Overlay网络方案有着对底层网络要求低(落地过程不需要跟网络部门打交道)、落地容易、IP地址占用少等特点,也有自己适用的特性需求场景。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将 Kubernetes 和容器大规模应用到生产环境中,博云客户中选择使用 Underlay 网络模式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让我们更加明确认识到:
内外直通的Underlay网络才是容器网络的正确打开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is@yisu.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