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了解iostat的用法,正确的分析,系统IO瓶颈,找了些资料,做个小结:
先是英文的:
So in order to use the linux performance tools you must first calibrat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ools to your systems "Steady Rate". This Steady Rate is when the math works. 1+1 must always = 2. This is Queuing Theory from Little's Law (Google both). The short and sweet is: Length = Arrival Rate * Wait So a perfect example would be 'iostat -x 1 5' Take a sample and do the math.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184.00 15.00 126.00 240.00 2480.00 19.29 0.15 1.06 0.07 1.00
L=AWAIT AR=r/s+w/s W=SVCTM (NOTE THE DIFFERENCE!! SVCTM is in Milliseconds! So you must convert so all your units are the same!!!! THIS IS KEY!) 1.06 = (15+126)*.007 1.06= = .987 Variance = 6.9% That's pretty close, but now change your observation window to see if you can get even more precise. 'iostat -x 2 5'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1.50 0.00 608.50 0.00 4880.00 8.02 40.64 57.75 0.60 36.55
57.75 = (0+608.5) * .60 57.75 = 36.51 (Not even worth calculating the variance since it's just way off.) This means that your systems Steady Rate is 1 second intervals. Not all tools are alike, so each must be calibrated before being used to measure.
技术指标的中文意思: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delta(rmerge)/s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delta(wmerge)/s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rio)/s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wio)/s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delta(rsect)/s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delta(wsect)/s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需要计算)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需要计算)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即 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引用他人博文: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 可能存在瓶颈。 idle小于70% IO压力就较大了,一般读取速度有较多的wait. 同时可以结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参数(等待资源的进程数 )和wa参数(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高过30%时IO压力高 ) 另外 await 的参数也要多和 svctm 来参考。差的过高就一定有 IO 的问题。 avgqu-sz 也是个做 IO 调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就是直接每次操作的数据的大小,如果次数多,但数据拿的小的话,其实 IO 也会很小.如果数据拿的大,才IO 的数据会高。也可以通过 avgqu-sz ×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讲,读定速度是这个来决定的。
另外还可以参考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 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 洪水。
别人一个不错的例子.(I/O 系统 vs. 超市排队)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超市排队 checkout 时,怎么决定该去哪个交款台呢? 首当是看排的队人数,5个人总比20人要快吧? 除了数人头,我们也常常看看前面人购买的东西多少,如果前面有个采购了一星期食品的大妈,那么可以考虑换个队排了。还有就是收银员的速度了,如果碰上了连 钱都点不清楚的新手,那就有的等了。另外,时机也很重要,可能 5 分钟前还人满为患的收款台,现在已是人去楼空,这时候交款可是很爽啊,当然,前提是那过去的 5 分钟里所做的事情比排队要有意义 (不过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情比排队还无聊的)。
I/O 系统也和超市排队有很多类似之处:
r/s+w/s 类似于交款人的总数 平均队列长度(avgqu-sz)类似于单位时间里平均排队人的个数 平均服务时间(svctm)类似于收银员的收款速度 平均等待时间(await)类似于平均每人的等待时间 平均I/O数据(avgrq-sz)类似于平均每人所买的东西多少 I/O 操作率 (%util)类似于收款台前有人排队的时间比例。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 I/O 请求的模式,以及 I/O 的速度和响应时间。
下面是别人写的这个参数输出的分析
?
avg-cpu: %user %
nice
%sys %idle
16.24 0.00 4.31 79.44
Device: rrqm
/s
wrqm
/s
r
/s
w
/s
rsec
/s
wsec
/s
rkB
/s
wkB
/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dev/cciss/c0d0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上面的 iostat 输出表明秒有 28.57 次设备 I/O 操作: 总IO(io)/s = r/s(读) +w/s(写) = 1.02+27.55 = 28.57 (次/秒) 其中写操作占了主体 (w:r = 27:1)。
平均每次设备 I/O 操作只需要 5ms 就可以完成,但每个 I/O 请求却需要等上 78ms,为什么? 因为发出的 I/O 请求太多 (每秒钟约 29 个),假设这些请求是同时发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时间可以这样计算:
平均等待时间 = 单个 I/O 服务时间 * ( 1 + 2 + … + 请求总数-1) / 请求总数
应用到上面的例子: 平均等待时间 = 5ms * (1+2+…+28)/29 = 70ms,和 iostat 给出的78ms 的平均等待时间很接近。这反过来表明 I/O 是同时发起的。
每秒发出的 I/O 请求很多 (约 29 个),平均队列却不长 (只有 2 个 左右),这表明这 29 个请求的到来并不均匀,大部分时间 I/O 是空闲的。
一秒中有 14.29% 的时间 I/O 队列中是有请求的,也就是说,85.71% 的时间里 I/O 系统无事可做,所有 29 个 I/O 请求都在142毫秒之内处理掉了。
delta(ruse+wuse)/delta(io) = await = 78.21 => delta(ruse+wuse)/s =78.21 * delta(io)/s = 78.21*28.57 = 2232.8,表明每秒内的I/O请求总共需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队列长度应为 2232.8ms/1000ms = 2.23,而 iostat 给出的平均队列长度 (avgqu-sz) 却为 22.35,为什么?! 因为 iostat 中有 bug,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