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件层面优化
二、操作系统内核参数调优
vm.swappiness=0(禁用交换分区,避免内存不足时频繁换页导致性能下降);调整vm.dirty_background_ratio(默认10%,建议5%-10%,控制后台脏页写回的阈值)和vm.dirty_ratio(默认20%,建议10%-15%,控制前台脏页写回的阈值),平衡内存利用率与写回性能;设置vm.dirty_expire_centisecs=3000(脏页存活时间30秒)、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500(每5秒触发一次脏页写回),优化写回频率;shmall(共享内存总页数,建议等于内存页数)和shmmax(单个共享内存段最大大小,建议为物理内存的80%),满足Oracle SGA的需求;kernel.sem(如250 32000 100 128),控制Oracle进程的并发访问能力(避免因信号量不足导致的进程阻塞);net.core.rmem_default(接收缓冲区默认大小,建议设置为262144)、net.core.rmem_max(接收缓冲区最大大小,建议设置为1048576)、net.core.wmem_default(发送缓冲区默认大小,建议设置为262144)、net.core.wmem_max(发送缓冲区最大大小,建议设置为1048576),提升网络传输效率。三、文件系统与存储管理优化
extent(扩展块)和delayed allocation(延迟分配)特性;noatime(不更新文件的访问时间,减少元数据写操作)、nodiratime(不更新目录的访问时间)、data=writeback(写回模式,提升写性能)、barrier=0(禁用屏障,进一步提升写性能,但需确保电源稳定)等选项;df(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du(查找大文件)、ncdu(交互式分析磁盘空间)命令清理无用日志(如alert日志、trace文件)、临时文件、归档数据(已迁移至归档存储的历史数据)。四、Oracle数据库参数调优
shared_pool_size,建议占总SGA的15%-20%,用于缓存SQL、PL/SQL代码)、大型池(large_pool_size,建议设置为100M-500M,用于RMAN备份、并行查询)、Java池(java_pool_size,建议设置为100M-200M,用于Java存储过程)的大小,确保SGA总大小适配系统内存(建议占总内存的60%-80%);pga_aggregate_target,建议占总内存的10%-20%,用于排序、哈希连接等操作),避免PGA内存不足导致的磁盘排序(sort_area_size可根据具体查询调整,如1M-4M);log_buffer(日志缓冲区大小,建议设置为1M-8M,根据事务量调整),提高日志写入性能(避免因缓冲区过小导致的频繁写日志操作);processes(最大进程数,建议设置为100-500,根据并发用户数调整)和sessions(最大会话数,建议设置为processes×1.1+5),避免过多连接导致的资源竞争。五、Oracle对象与查询优化
COMPRESS FOR OLTP、COMPRESS FOR ARCHIVE),减少存储空间占用(压缩率可达30%-70%),同时提高I/O性能(读取压缩数据时减少磁盘读取量);ANALYZE TABLE命令更新索引统计信息,确保优化器选择最优执行计划;EXPLAIN PLAN工具分析SQL执行计划,找出性能瓶颈(如全表扫描、索引失效);避免使用SELECT *(只查询需要的列)、减少子查询嵌套(改用JOIN替代)、优化LIKE语句(避免前导通配符,如%abc会导致索引失效)。六、监控与持续优化
iostat(监控磁盘I/O性能,如读写吞吐量、I/O等待时间)、vmstat(监控系统内存、CPU使用情况,如内存交换次数、CPU空闲率)、sar(监控系统活动,如进程创建速率、磁盘读写速率)等工具,定期检查系统性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