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疑难解析:为什么升级之后负载升高了?

发布时间:2020-08-05 13:20:20 作者:MongoDB中文社区
来源:网络 阅读:168

本文是“我和MongoDB的故事”征文比赛的二等奖得主李鹏冲的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问题

近期线上一个三分片集群从 3.2 版本升级到 4.0 版本以后,集群节点的 CPU 的负载升高了很多(10% -> 40%), 除了版本的升级,项目逻辑和操作量均无变化。关闭 Balancer 以后 CPU 负载回归正常,稳定在 10% 以下。为此,只能经常关闭当前正在写入表的 balancer , 每周二打开 balancer 开启均衡,在此期间节点的 CPU 负载持续稳定在 40% 。集群有 3 个分片,除了 MongoDB 版本的变化,项目本身的逻辑无任何变化。那么升级以后 CPU 负载较大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监控与日志

首先可以明确,升级以后 CPU 负载升高和 balancer 迁移数据有关。观察升级以后 4.0 版本,周二打开 balancer 期间的负载情况和 mongostat 结果:

MongoDB疑难解析:为什么升级之后负载升高了?

可以发现,CPU 负载升高和 delete 数据的情况很吻合。而迁移数据数据之后源节点需要删除迁移走的数据,所以肯定有大量的 delete 。迁移数据之后的删除也会有如下的日志:

53095:2019-10-08T10:09:24.035222+08:00 I SHARDING [Collection Range Deleter] Waiting for m ajority replication of local deletions in dt2log.tbl_log_item_20191001 range [{ _id: -3074 457345618258602 }, { _id: -3033667061349287050 })

53096:2019-10-08T10:09:24.035274+08:00 I SHARDING [Collection Range Deleter] Finished dele ting documents in dt2log.tbl_log_item_20191001 range [{ _id: -3074457345618258602 }, { _id

-3033667061349287050 })

所以从监控和日志判断, CPU 负载较高主要是因为迁移数据之后的删除导致。而且集群的表都是 {_id : hashed} 分片类型的表,数据量较大,但是每条数据较小,平均每个 chunk 10w+ 的文档数,删除数据速度约 200-300/s ,所以移动一个 chunk 导致的删除就会持续 10 分钟左右。

统计最近2个周期,开启 balancer 以后 moveChunk 的情况:

MongoDB疑难解析:为什么升级之后负载升高了?

从上表可知此场景下, {_id : hashed} 分片类型集合数据基本已经均匀了,不必重启开启 balancer 。因为 每个chunk 文档数较多,删除会比较耗资源。

关闭表的 balancer 可以解决升级之后负载升高的问题,但是竟然是为何升级到 4.0 之后 CPU 负载较高, 而 3.2 版本稳定在低位呢?这只有可能是一个原因:4.0 版本更频繁的发生 moveChunk, 持续的删除数据导致 CPU 负载一直较高;3.2 版本较少的发生 moveChunk,不用删除数据所以负载很低。

所以本次问题的根本是: 4.0 版本和 3.2 版本的 balancer 与 moveChunk 的逻辑是否有差别?同样的操作,为什么 4.0版本的集群会有较多的 moveChunk ?

撸代码:splitChunk、balancer与moveChunk

当通过 mongos 发生插入和更新删除操作时,mongos 会估算对应 chunks 的数据量的大小,满足条件会触发splitChunk 的操作,splitChunk 之后可能会导致集群的 chunk 分布不均匀。balancer 检测数据的分布情况,当数据分配不均匀时,发起 moveChunk 任务,将数据从 chunks 较多的分片迁移到 chunks 较少的分片,迁移之后源节点会异步删除迁移走的 chunk 数据。

3.2 版本和 4.0 版本,此部分逻辑最大的区别就是, 3.2 版本 balancer 在 mongos,4.0 版本在 config(3.4版本开始),moveChunk 过程和删除数据的逻辑基本没有差异。

splitChunk

split chunks 一般是在插入、更新、删除数据时,由 mongos 发出到分片的 splitVector 命令,此时分片才会判断是否需要 split 。但是 mongos 并不知道每个 chunk 真正的数据量,是利用一个简单的估算算法判断的。

也就是说,splitChunk 操作有滞后性,即使数据分布均衡,也有可能 splitChunk 执行时间的差异导致 chunks 分布存在中间的不均匀状态,导致大量的 moveChunk 。

balancer

无论 3.2 还是 4.0 的 balancer ,默认的检测周期为 10s , 如果发生了 moveChunk ,检测周期为 1s 。balancer 基本过程也大致相同:

每次 balancer 会检测所有集合的情况,每个集合最多一个迁移任务 ; 而且构造迁移任务时,如果某个集合含有最多数量的分片或者最少数量 chunks 的分片,已经属于某一个迁移任务,那么此集合本轮 balancer 不会发生迁移。最后,本次检测出的迁移任务完成以后才开始下次 balancer 过程。

balancer 过程中,会对集合做一次随机排序,当有多个集合的数据需要均衡时,迁移时也是随机的,并不是迁移完一个集合开始下一个集合。

重点关注上述的迁移阈值,就是这个迁移的阈值 threshold 在 3.2 和 4.0 版本有所不同。

3.2 版本, chunks 数量小于 20 的时候为 2, 小于 80 的时候为 4, 大于 80 的时候为 8 。也就是说假设两分片集群,某个表有 100 个chunk , 每个分片分别有 47 和 53 个chunk 。那么此时 balance 认为是均衡的,不会发生迁移。

int threshold = 8;
if (balancedLastTime || distribution.totalChunks() < 20) threshold = 2;
else if (distribution.totalChunks() < 80) threshold = 4;

4.0 版本,chunks 数量差距大于 2 的时候就会发生迁移。同样的上述例子中,每个分片分别有 47 和 53 个 chunk时, balance 认为是不均衡的,会发生迁移。

const size_t kDefaultImbalanceThreshold = 2; const size_t kAggressiveImbalanceThreshold = 1;
const size_t imbalanceThreshold = (shouldAggressivelyBalance || distribution.totalChunks()
< 20)
? kAggressiveImbalanceThreshold: kDefaultImbalanceThreshold;
// 这里虽然有个 1 ,但是实际差距为 1 的时候不会发生迁移,因为判断迁移时,还有一个指标:平均每个分片的最大 ch
unks 数量,只有当 chunks 数量大于这个值的时候才会发生迁移。
const size_t idealNumberOfChunksPerShardForTag = (totalNumberOfChunksWithTag / totalNumberOfShardsWithTag) + (totalNumberOfChunksWithTag % totalNumberOfShardsWithTag ? 1 : 0);

关于此阈值,官方文档也有介绍: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balancing on the cluster, the balancer only begins balancing after the distribution of chunks for a sharded collection has reached certain thresholds. The thresholds apply to the difference in number of chunks between the shard with the most chunks for the collection and the shard with the fewest chunks for that collection. The balancer has the following thresholds:

MongoDB疑难解析:为什么升级之后负载升高了?

The balancer stops running on the target collection wh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chunks on any two shards for that collection is less than two, or a chunk migration fails.

但是从代码上,从3.4 版本开始,此阈值的逻辑就已经变化了,但是文档并没有更新。

moveChunk

moveChunk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 大致过程如下:

MongoDB疑难解析:为什么升级之后负载升高了?

目的分片,首先要删除要移动的 chunk 的数据。所以会有一个删除任务。

可以在 config.settings 设置 _secondaryThrottle 和 waitForDelete 设置 moveChunk 过程中 插入数据和删除数据的 write concern

设置方式如下:

use config db.settings.update(
{ "_id" : "balancer" },
{ $set : { "_secondaryThrottle" : { "w": "majority" } ,"_waitForDelete" : true } },
{ upsert : true }
)

3.2 版本 _secondaryThrottle 默认 true, 3.4 开始版本默认 false,所以 3 .2 版本和4.0 版本 moveChunk 迁移数据时,4.0版本会更快完成,迁移中 目的分片的每秒 insert 量级也会更多,对 CPU 负载也会有些许的影响。

另外,3.4.18/3.6.10/4.0.5 及之后版本,还有以下参数 (Parameter) 调整插入数据的速度:

设置方式如下:

db.adminCommand({setParameter:1,migrateCloneInsertionBatchDelayMS:0})
db.adminCommand({setParameter:1,migrateCloneInsertionBatchSize:0})

异步删除数据线程

3.2 和 4.0 版本的异步删除线程具体实现略有不同,但是,根本过程还是一致的,用一个队列保存需要删除的 range, 循环的取队列的数据删除数据。所以异步删除数据线程是按照 chunk 进入队列的顺序,逐个删除。总入口:

3.2 版本 db/range_deleter.cpp 线程入口 RangeDeleter::doWork()
4.0 版本 db/s/metadata_manager.cpp scheduleCleanup 时会有一个唯一的线程执行清理任务

4.0 版本在删除数据时,按批删除数据,每次删除数量计算方式如下:

maxToDelete = rangeDeleterBatchSize.load();
if (maxToDelete <= 0) {
maxToDelete = std::max(int(internalQueryExecYieldIterations.load()), 1); // 128
}

有较多的参数可以灵活的控制删除速度,默认情况下,900s 以后开始清理 chunks 的数据,每次清理 128 个文档,每隔 20ms 删除一次。具体通过以下参数设置:

总结

作者:李鹏冲

网易游戏高级运维工程师,MongoDB和MySQL数据库爱好者,目前专注于SAAS平台的开发与运维工作。

感谢MongoDB官方,锦木信息和Tapdata对活动的大力支持!

进入MongoDB技术交流群/投稿/合作 请添加社区助理小英微信 (ID:mongoingcom),添加请备注mongo


推荐阅读:
  1. 3分钟完成MongoDB2.6升级3.0
  2. MongoDB升级后CPU负载升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is@yisu.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升级 负载 mongodb4.0

上一篇:Linux 文本处理利器--Awk常用命令

下一篇:漫谈GUI开发—各种平台UI开发概况

相关阅读

您好,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

密码登录
登录注册
其他方式登录
点击 登录注册 即表示同意《亿速云用户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