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
本篇内容主要讲解“Java泛型如何使用”,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看看。本文介绍的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实用性强。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学习“Java泛型如何使用”吧!
泛型是在JDK 5时就引入的新特性,也就是“参数化类型”,通俗来讲就是将原来的具体类型通过参数化来定义,使用或调用时再传入具体的类型(类型实参)。
泛型的本质是为了参数化类型(在不创建新类型的前提下,通过泛型指定的不同类型来控制形参具体的类型)。在泛型使用过程中,操作的数据类型被指定为一个参数,这种参数类型可以用在类、接口和方法中,分别被称为泛型类、泛型接口、泛型方法。
未使用泛型时,可以通过Object来实现参数的“任意化”,但这样做的缺点就是需要显式的强制类型转换,这就需要开发者知道实际的类型。
而强制类型转换是会出现错误的,比如Object将实际类型为String,强转成Integer。编译期是不会提示错误的,而在运行时就会抛出异常,很明显的安全隐患。
Java通过引入泛型机制,将上述的隐患提前到编译期进行检查,开发人员既可明确的知道实际类型,又可以通过编译期的检查提示错误,从而提升代码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拿一个经典的例子来演示一下未使用泛型会出现的问题。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 list.add("zhuan2quan"); list.add("程序新视界");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 String value = (String) list.get(i); System.out.println("value=">
上述代码在编译器并不会报任何错误,但当执行时会抛出如下异常:
java.lang.ClassCastException: java.lang.Integer cannot be cast to java.lang.String
那么,是否可以在编译器就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在运行期抛出异常呢?泛型应运而生。上述代码通过泛型来写之后,变成如下形式: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 list.add("zhuan2quan"); list.add("程序新视界"); for (String value : list)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value); }
可以看出,代码变得更加清爽简单,而且list.add(1)这行代码在IDE中直接会提示错误信息:
Required type: String Provided: int
提示错误信息便是泛型对向List中添加的数据产生了约束,只能是String类型。
在使用泛型时经常会看到T、E、K、V这些通配符,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本质上它们都是通配符,并没有什么区别,换成A-Z之间的任何字母都可以。不过在开发者之间倒是有些不成文的约定:
T (type) 表示具体的一个java类型;
K V (key value) 分别代表java键值中的Key Value;
E (element) 代表Element;
为了做到向下兼容,Java中的泛型仅仅是一个语法糖,并不是C++那样的真泛型。
还是上面的例子,在直接向泛型为String的List中添加int类型会提示错误: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
针对上述代码,我们采用反射间接地调用add方法:
@Test public void test3() throws NoSuchMethod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 Method add = list.getClass().getMethod("add", Object.class); add.invoke(list,"程序新视界"); System.out.println(list); System.out.println(list.get(1)); }
执行上述代码,我们发现程序并没有抛出异常,正常打印出入:
[1, 程序新视界] 程序新视界
原本只能装入Integer的List,成功装入了一个String类型的值。由此可见,所谓的泛型确实是假泛型。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字节码来证明。拿上面使用了泛型的实例代码,通过javap -c命令来看看字节码:
Code: 0: new #2 // class java/util/ArrayList 3: dup 4: invokespecial #3 // Method java/util/ArrayList."<init>":()V 7: astore_1 8: aload_1 9: ldc #6 // String zhuan2quan 11: invokeinterface #5, 2 // InterfaceMethod java/util/List.add:(Ljava/lang/Object;)Z 16: pop 17: aload_1 18: ldc #7 // String 程序新视界 20: invokeinterface #5, 2 // InterfaceMethod java/util/List.add:(Ljava/lang/Object;)Z 25: pop 26: aload_1 27: invokeinterface #18, 1 // InterfaceMethod java/util/List.iterator:()Ljava/util/Iterator; 32: astore_2 33: aload_2 34: invokeinterface #19, 1 // InterfaceMethod java/util/Iterator.hasNext:()Z 39: ifeq 80
从字节码中可以看出,List.add方法本质上就是一个Object。再次证明,Java的泛型仅仅在编译期有效,在运行期则会被擦除,也就是说所有的泛型参数类型在编译后都会被清除掉。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类型擦除。
因此,也可以说:泛型类型在逻辑上看以看成是多个不同的类型,实际上都是相同的基本类型。
泛型有三类,分别为:泛型类、泛型接口、泛型方法。
在学习这三种类型的泛型使用场景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泛型的声明通常都是通过<>配合大写字母来定义的,比如<T>。只不过不同类型,声明的位置不同,使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泛型类的语法形式:
class name<T1, T2, ..., Tn> { /* ... */ }
泛型类的声明和非泛型类的声明类似,只是在类名后面添加了类型参数声明部分。由尖括号(<>)分隔的类型参数部分跟在类名后面。它指定类型参数(也称为类型变量)T1,T2,…和 Tn。一般将泛型中的类名称为原型,而将<>指定的参数称为类型参数。
使用示例:
// T为任意标识,比如用T、E、K、V等表示泛型 public class Foo<T> { // 泛化的成员变量,T的类型由外部指定 private T info; // 构造方法类型为T,T的类型由外部指定 public Foo(T info){ this.info = info; } // 方法返回值类型为T,T的类型由外部指定 public T getInfo() { return inf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实例化泛型类时,必须指定T的具体类型,这里为String。 // 传入的实参类型需与泛型的类型参数类型相同,这里为String。 Foo<String> foo = new Foo<>("程序新视界"); System.out.println(foo.getInfo()); } }
当然,上述示例中在使用泛型类时也可以不指定实际类型,语法上支持,那么此时与未定义泛型一样,不推荐这种方式。
Foo foo11 = new Foo(1);
比如上述写法,也是可行的,但时区了定义泛型的意义了。
泛型接口的声明与泛型类一致,泛型接口语法形式:
public interface Context<T> { T getContext(); }
泛型接口有两种实现方式:子类明确声明泛型类型和子类不明确声明泛型类型。
先看子类明确声明泛型类型的示例:
// 实现泛型接口时已传入实参类型,则所有使用泛型的地方都要替换成传入的实参类型 public class TomcatContext implements Context<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ntext() { return "Tomcat"; } }
子类不明确声明泛型类型:
// 未传入泛型实参时,与泛型类的定义相同,在声明类的时候,需将泛型的声明也一起加到类中 public class SpringContext<T> implements Context<T>{ @Override public T getContext() { return null; } }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把定义为泛型的类像前面讲的一样当做普通类使用。
上面的示例中泛型参数都是一个,当然也可以指定两个或多个:
public interface GenericInterfaceSeveralTypes< T, R > { R performAction( final T action ); }
多个泛型参数可以用逗号(,)进行分割。
泛型类是在实例化类时指明泛型的具体类型;泛型方法是在调用方法时指明泛型的具体类型。泛型方法可以是普通方法、静态方法、抽象方法、final修饰的方法以及构造方法。
泛型方法语法形式如下:
public <T> T func(T obj) {}
尖括号内为类型参数列表,位于方法返回值T或void关键字之前。尖括号内定义的T,可以用在方法的任何地方,比如参数、方法内和返回值。
protected abstract<T, R> R performAction( final T action ); static<T, R> R performActionOn( final Collection< T > action ) { final R result = ...; // Implementation here return result; }
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泛型方法同样可以定义多个泛型类型。
再看一个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GenericsMethodDemo1 { //1、public与返回值中间<T>,声明此方法的泛型类型。 //2、只有声明了<T>的方法才是泛型方法,泛型类中的使用了泛型的成员方法并不是泛型方法。 //3、<T>表明该方法将使用泛型类型T,此时才可以在方法中使用泛型类型T。 //4、T可以为任意标识,如T、E、K、V等。 public static <T> T printClass(T obj) { System.out.println(obj); return obj;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Class("abc"); printClass(123); } }
需要注意的是,泛型方法与类是否是泛型无关。另外,静态方法无法访问类上定义的泛型;如果静态方法操作的引用数据类型不确定的时候,必须要将泛型定义在方法上。
上述示例中如果GenericsMethodDemo1定义为GenericsMethodDemo1<T>,则printClass方法是无法直接使用到类上的T的,只能像上面代码那样访问自身定义的T。
下面,我们对比一下泛型方法和非泛型方法的区别:
// 方法一 public T getKey(){ return key; } // 方法二 public <T> T showKeyName(T t){ return t; }
其中方法一虽然使用了T这个泛型声明,但它用的是泛型类中定义的变量,因此这个方法并不是泛型方法。而像方法二中通过两个尖括号声明了T,这个才是真正的泛型方法。
对于方法二,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类中也声明了T,那么该方法参数的T指的只是此方法的T,而并不是类的T。
@SafeVarargs public final <T> void print(T... args){ for(T t : args){ System.out.println("t=" + 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GenericDemo2 demo2 = new GenericDemo2(); demo2.print("abc",123); }
print方法打印出可变参数args中的结果,而且可变参数可以传递不同的具体类型。
打印结果:
t=abc t=123
关于泛型方法总结一下就是:如果能使用泛型方法尽量使用泛型方法,这样能将泛型所需到最需要的范围内。如果使用泛型类,则整个类都进行了泛化处理。
类型通配符一般是使用?代替具体的类型实参(此处是类型实参,而不是类型形参)。当操作类型时不需要使用类型的具体功能时,只使用Object类中的功能,那么可以用?通配符来表未知类型。例如List<?>在逻辑上是List<String>、List<Integer>等所有List<具体类型实参>的父类。
/** * 在使用List<Number>作为形参的方法中,不能使用List<Ingeter>的实例传入, * 也就是说不能把List<Integer>看作为List<Number>的子类; */ public static void getNumberData(List<Number>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data.get(0)); } /** * 在使用List<String>作为形参的方法中,不能使用List<Number>的实例传入; */ public static void getStringData(List<String>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data.get(0)); } /** * 使用类型通配符可以表示同时是List<Integer>和List<Number>、List<String>的引用类型。 * 类型通配符一般是使用?代替具体的类型实参,注意此处是类型实参; * 和Number、String、Integer一样都是一种实际的类型,可以把?看成所有类型的父类。 */ public static void getData(List<?>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data.get(0)); }
上述三个方法中,getNumberData只能传递List<Number>类型的参数,getStringData只能传递List<String>类型的参数。如果它们都只使用了Object类的功能,则可以通过getData方法的形式进行声明,则同时支持各种类型。
上述这种类型的通配符也称作无界通配符,有两种应用场景:
可以使用Object类中提供的功能来实现的方法。
使用不依赖于类型参数的泛型类中的方法。
在getData中使用了?作为通配符,但在某些场景下,需要对泛型类型实参进行上下边界的限制。如:类型实参只准传入某种类型的父类或某种类型的子类。
上界通配符示例如下:
/** * 类型通配符上限通过形如List来定义,如此定义就是通配符泛型值接受Number及其下层子类类型。 */ public static void getUperNumber(List<? extends Number>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data.get(0)); }
通过extends限制了通配符的上边界,也就是只接受Number及其子类类型。接口的实现和类的集成都可以通过extends来表示。
而这里的Number也可以替换为T,表示该通配符所代表的类型是T类型的子类。
public static void getData(List<? extends T>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data.get(0)); }
与上界通配符示对照也有下界通配符:
public static void getData(List<? super Integer>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data.get(0)); }
下界通配符表示该通配符所代表的类型是T类型的父类。
原始类型(比如:int,long,byte等)无法用于泛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它们的包装类(比如:Integer, Long, Byte等)来替代。
final List< Long > longs = new ArrayList<>(); final Set< Integer > integers = new HashSet<>();
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自动拆箱和自动装箱的操作:
final List< Long > longs = new ArrayList<>(); longs.add( 0L ); // 'long' 包装为 'Long' long value = longs.get( 0 ); // 'Long'解包'long'
当引入泛型之后,每处用到泛型的地方都需要开发人员加入对应的泛型类型,比如:
final Map<String, Collection<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Collection<String>>(); for(final Map.Entry< String, Collection<String> > entry: map.entrySet()) { }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Java7中引入了运算符<>,编译器可以推断出该运算符所代表的原始类型。
因此,Java7及以后,泛型对象的创建变为如下形式:
final Map< String, Collection<String>> map = new HashMap<>();
到此,相信大家对“Java泛型如何使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妨来实际操作一番吧!这里是亿速云网站,更多相关内容可以进入相关频道进行查询,关注我们,继续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is@yisu.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