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
# Dijkstra单源最短路径算法是什么
## 一、算法概述
Dijkstra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是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艾兹赫尔·戴克斯特拉**(Edsger W. Dijkstra)于1956年提出的经典**单源最短路径算法**。该算法用于解决**带权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从单个源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问题,要求图中**边权值非负**。
### 核心思想
通过**贪心策略**逐步确定从源点到各顶点的最短路径,每次选择当前距离源点最近的未处理顶点,并更新其邻接顶点的最短距离。
## 二、算法原理详解
### 1. 基本概念
- **松弛操作(Relaxation)**:若存在边(u,v)且`d[u] + w(u,v) < d[v]`,则更新`d[v] = d[u] + w(u,v)`
- **优先队列**:用于高效获取当前距离最小的顶点
### 2. 算法步骤
```python
1. 初始化:
   - 距离数组dist[]:dist[src]=0,其余为∞
   - 集合S(已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
   - 优先队列Q(存放未处理顶点)
2. while Q非空:
   a. 从Q中取出dist最小的顶点u
   b. 将u加入S
   c. 对u的每个邻接顶点v:
      i. 执行松弛操作
      ii. 若dist[v]被更新,则调整Q中v的位置
以如下图为例:
        A
    1/   \2
    B-----C
    3   1
逐步执行过程:
| 步骤 | 已处理顶点 | A到各点距离 | 
|---|---|---|
| 初始 | - | A:0, B:∞, C:∞ | 
| 1 | A | B:1, C:2 | 
| 2 | A,B | C:2 (AB+BC=4>2) | 
| 3 | A,B,C | - | 
| 数据结构 | 时间复杂度 | 适用场景 | 
|---|---|---|
| 数组 | O(V²) | 稠密图 | 
| 二叉堆 | O((V+E)logV) | 稀疏图 | 
| 斐波那契堆 | O(E + VlogV) | 理论最优 | 
其中V为顶点数,E为边数
每次将顶点u加入集合S时,dist[u]已经是源点到u的最短距离。
归纳法证明: 1. 初始时S={s},显然成立 2. 假设前k次操作都正确,考虑第k+1次选择的顶点u 3. 若存在更短路径P,则P必包含某个不在S中的顶点y 4. 但根据贪心选择,dist[y]≥dist[u],矛盾
import heapq
def dijkstra(graph, src):
    dist = {v: float('inf') for v in graph}
    dist[src] = 0
    heap = [(0, src)]
    visited = set()
    
    while heap:
        d, u = heapq.heappop(heap)
        if u in visited:
            continue
        visited.add(u)
        
        for v, w in graph[u].items():
            if dist[v] > d + w:
                dist[v] = d + w
                heapq.heappush(heap, (dist[v], v))
    
    return dist
#include <vector>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vector<int> dijkstra(vector<vector<pair<int,int>>>& graph, int src) {
    vector<int> dist(graph.size(), INT_MAX);
    dist[src] = 0;
    priority_queue<pair<int,int>, vector<pair<int,int>>, greater<>> pq;
    pq.emplace(0, src);
    
    while (!pq.empty()) {
        auto [d, u] = pq.top();
        pq.pop();
        if (d > dist[u]) continue;
        
        for (auto [v, w] : graph[u]) {
            if (dist[v] > dist[u] + w) {
                dist[v] = dist[u] + w;
                pq.emplace(dist[v], v);
            }
        }
    }
    return dist;
}
| 算法 | 适用场景 | 时间复杂度 | 可否处理负权 | 
|---|---|---|---|
| Dijkstra | 单源非负权图 | O((V+E)logV) | 否 | 
| Bellman-Ford | 单源可含负权 | O(VE) | 是 | 
| Floyd-Warshall | 所有顶点对 | O(V³) | 是 | 
| SPFA | 含负权图的单源最短路径 | 平均O(E) | 是 | 
当存在负权边时,已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可能通过负权边获得更短路径,破坏贪心选择性质。
反例:
A -> B (1)
A -> C (2)
B -> C (-2)
按Dijkstra会错误认为A->C最短为2,实际应为A->B->C=-1
维护prev[]数组,在松弛操作时更新前驱节点,最后反向追溯。
可以,将无向边视为两条反向的有向边即可。
本文共计约2000字,完整覆盖了Dijkstra算法的核心原理、实现细节和应用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现或数学证明,建议参考《算法导论》第24章相关内容。 “`
该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编写,包含: 1. 多级标题结构 2. 算法步骤伪代码 3. 时间复杂度对比表格 4. 实际代码示例(Python/C++) 5. 应用场景列表 6. 常见问题解答 7. 数学公式和证明 8. 可视化示例
可通过添加更多示例图或实际应用案例进一步扩展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is@yisu.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