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前需先明确性能瓶颈,使用以下工具实时监控系统资源:
硬件是基础,根据使用场景升级以下组件:
通过调整内核参数优化系统性能,编辑/etc/sysctl.conf
文件,添加/修改以下参数:
net.ipv4.tcp_tw_reuse = 1
(复用TIME-WAIT连接,减少资源占用)、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缩短TIME-WAIT超时时间)、net.core.somaxconn = 1024
(增加TCP连接队列长度,避免连接拒绝);vm.swappiness = 10
(降低系统对swap的依赖,优先使用物理内存)、vm.dirty_background_ratio = 5
(后台脏页刷新阈值,减少磁盘IO)、vm.dirty_ratio = 10
(强制脏页刷新阈值);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2000
(增加网络设备队列长度,处理高并发流量)。sudo sysctl -p
使参数生效。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并调整挂载选项:
/etc/fstab
,添加noatime,nodiratime
(禁用文件访问时间更新,减少磁盘IO);若使用DolphinDB,需调整其配置文件(/usr/local/dolphindb/conf/dolphindb.cfg
):
maxConnections
(最大连接数,避免过多连接占用资源)、workerNum
(工作线程数,建议设置为CPU核心数的1-2倍);cacheEnabled=true
),减少磁盘访问次数;systemctl list-unit-files --type=service
查看运行中的服务,禁用无用服务(如postfix
邮件服务、firewalld
防火墙(若有其他安全机制));taskset
命令将Dolphin进程绑定到特定CPU核心(如taskset -c 0-3 /path/to/dolphindb
),提高CPU缓存命中率;/var/log
目录),避免日志文件过大占用磁盘空间。top
、iostat
、vmstat
等工具持续监控系统状态,及时发现异常;sysstat
工具包(包含sar
命令)记录历史性能数据,分析趋势(如每日高峰时段的CPU、内存使用情况);fio
(磁盘IO)、iperf
(网络)等工具进行基准测试,量化优化效果(如磁盘读写速度提升百分比)。